首页 瓷器 玉器 铜器 紫砂 文玩 宝石 水晶 考古发现 专题
您的位置:首页>考古发现>考古百科
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——云想衣裳系列
时间:2021-05-08浏览:57

反映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头面装饰的资料,见于陶器人形的例子,有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,也可能是所谓人头器盖残存的部分。表面橙黄色,顶部有一小孔,前额向后有半圈附加堆塑泥带,带上做出断痕,表示系一种带在发上的串饰。陶人的口、眼镂空,两耳垂处穿孔,发际的串饰可能是珠、管一类,也能使象征贝串。这种装饰形式,在内蒙一些早商墓葬的头骨上也有发现。有学者认为它和此后从商代开始的帽箍式冠饰以至明、清的遮眉勒子可能是一脉相承的。

W020180410516062413974.jpg

陶塑人头(甘肃礼县高头寺)

在颈部的项链式装饰,曾见于青海乐都出土的马家窑文化人形彩陶罐。人头面部表情妩媚中见矜持,眉心处有两点装饰,耳有穿孔,颈部环绕一串齐整的椭圆形贝饰或者珠饰。

W020180410516062452354.jpg

马家窑文化项饰(青海乐都出土的人头器口彩陶罐)

在以上所举人形塑像中,两耳穿孔的占绝大多数,这也显示出五千多年前早已有珥珰的装饰。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遗物,考古发现以石、玉、陶、骨、角、牙等材料做成的环、珠、管、坠、笄常见。出土地区分布非常广,数量、种类也相当多。

目前所见较早的笄有在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骨笄,距今七八千年。有两种样式:一是尖头圆箸状,长十八厘米;二是柳叶簪式,长约十厘米。

稍后到仰韶文化时期,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实物的数量、形式最具代表性。在一千九百余件各类发饰、耳饰、颈饰、手饰、腰饰和嵌饰中,石陶笄和骨笄占很大比例,总数达715件之多。

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有一件骨笄,非常出色。笄首用胶黏物(或树脂混合体)做成圆锥状,表面嵌埋着三十六枚白色管珠,首端贴盖一椭圆形骨片,上作同心圆刻文五圈,是一件别具匠心的工艺品。

东部如大汶口文化的发笄,以石质居多,首端出台肩,似应有笄帽附饰。有的笄呈箭镞形,古代是否用镞箭簪发不得而知。

笄的应用,在当时与中原居民的结发形式有密切关系。束发盘髻或辫发盘髻之类方式和以后的束发于顶,着某种冠子,则皆须用笄方能约束。如披发、散发等形式,便应用不甚广,甚或毫无所用。考古发掘中边缘地区出土的笄似数量较少,自西向东至黄河中游逐渐增多,隐约反映了历史上民族融合风习相尚的情况。

比较成系统的头面装饰品,以山东大汶口遗址墓葬中的发现为例来介绍。该墓地中多数男女皆头部放置笄,有的头上还插着镂空花纹的象牙梳。惟女性额前有一弯月形(或角形)装饰,系两片野猪獠牙加工做成的(这种奇特饰物,在台湾雅美族中尚有流行,但却保持在男子饰品系列中,不着于首,多三两成串悬于胸前)。女性还要带头饰两串(有的四串或一串不等),头饰一串。前者分别用白色大理石片和管状珠组成,后者由不规则的绿松石骨突子串作项链。再戴上象牙片耳坠,右腕戴玉臂环,手上戴玉指环。还随葬有玉斧、象牙雕筒等饰物,其装饰已接近于豪华。

W020180410516062467104.jpg

大汶口遗址出土的象牙梳

本文标签:
热门文章
全站推荐